2048 字
10 分钟
用户思维、借力与表达

image-20250816195139438

Tim 刚在荒岛上完成 100 小时的直播,第二天清晨六点便从杭州出发,赶到上海青浦的练秋湖园区。在华为 HarmonyOS 的邀请下,他带来了一场围绕用户思维、借力与表达的分享。从内容创作切入,延展出许多对各行各业都适用的新鲜视角。

而我恰好在华子实习,租的房子就在园区旁边。周末早上起床刷到这个消息,整个人从床上弹起,一脚油门冲去现场。悄悄跟着学生大部队混进会场,幸运地收获这次与 Tim 面对面的机会。

演讲内容让我收获良多。上一条小红书笔记已经引来不少关注,也有朋友好奇具体讲了什么。于是花点时间把要点整理出来,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。


开篇, Tim 回顾了自己做影视飓风的账号的历程。高二起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到现在,已十年有余。

他说,做自媒体,最重要的是什么?时机。

学生时代是一个天然的好时机——你不用被生计牵绊,可以全心全意奔赴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。

image-20250816195139438

#1. 爆款对内容频道的价值#

一个爆款视频对频道的增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
比如“荒岛直播”——100小时的直播,让飓多多 StromCrew 账号涨粉100万,相当于平均每小时增长1万粉,用短短五天时间完成了过去两年的沉淀。

这就是爆款的杠杆效应:一次成功,能抵得上数年的积累。

#2. 开口和受众决定内容上限#

核心在于选择正确的方向,也就是用户思维。

影视行业的受众只有400万人,那么“影视飓风”如何覆盖千万级受众?方法是让影视的特性去覆盖更多的品类:

跨领域延展:如“亿点点不一样”,用特别的影视设备,让你从不一样的视角去“看到”课本或生活中熟悉的内容。

切入大板块:如旅游题材(《样片日记》《去了一趟》),让影视能力覆盖旅行这个比影视大几十倍的一级板块。

进一步延伸到软件类产品的开发:同样也需要考虑普通用户需求,思考投入能影响多少人。

#3. 影视飓风的创作理念#

精力偷取:借力的秘诀#

创作不必事事从零开始,而是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
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是创作者的高效路径。数码类博主能经久不衰,因为他们在品鉴、体验数码设备的时候,本质是在“偷取”了数万人在软硬件研发上的心血,通过视频和文字再度转化为内容。

引申开来,很多创作都能找到“借力”的方式:

  • 数码博主:他们通过体验设备,本质上是“偷取”背后几万人研发的成果。
  • 内容创作:带影视飓风的标签,会借助其影响力获得更多流量。
    • “蹭热度”追热点“本质上也是借力增加曝光度的有效方式
  • 剧本创作:相比从零搭建一个完整世界,改编已有设定更容易。
  • 人文纪录片:借助专家知识、自然造物,效率更高。

延伸到软件行业,开发者基于已有操作系统和框架进行软件的开发,同样也是借力完成自己内容的过程。

行业高速增长的本质#

连续 → 多期 → 超级爆款

保持高效的节奏,持续的产出,才能迎来真正的爆发。

初期量化目标:上热门;进阶目标:全站排行榜。

AI 正在改变视频创作#

Tim 预言:两年内 AI 将超越实拍

比如“亿点点不一样”视频中空间站飞过的动态可视化,就是用 AI 特效生成的,但几乎没人能看出来。除此之外,行业内 AI 换口型的应用也已成熟并真实到足够不可感。

image-20250816195437412

五步工作法:让任务分子化#

Tim 将工作拆解为按顺序完成的五步:

  1. Make your requirement less dumb 验证需求,不做蠢事
  2. Try really hard to delete the last of the process 删减组件/流程
  3. Simplify and Optimize 简化产品设计
  4. Accelerate cycle time 加快周期
  5. Automate 自动化

image-20250816195523668

以“岛屿生存”项目为例:

  • 海岛 → 小岛:租下海岛需上千万,几乎不可行。通过验证需求,“海岛→小岛”的微调,就让项目落地。小岛生存既满足了观众对隔绝生存的需求,也能控制成本。
  • 项目的核心是“真实”,以及开放讨论的环境。由此海岛摄影任务的核心也不是画质,而是真实记录。

创意的投入产出比是世界上最不对等的东西#

好的创意价值远超执行本身。它往往是决定成败的最大因素。

这与前文所说的“选择正确开口和受众”可以呼应。

image-20250816195545769

什么是天底下最好的产品?#

具备五大属性:

  • 无限库存 + 无限产能 + 受众广泛 + 自由定价 + 超高需求

所以 Tim 给出的答案是:内容、软件、教育。

image-20250816195610644

#4. Q&A 环节的几点启示#

  • 用户思维永远重要:解决了真实需求,即使是简单的功能,也可能有百万级用户。比如“记录喝水”的软件。
  • 不要过度纠结技能学习:视频制作的视觉技能壁垒正在被 AI 迅速消解。真正要思考的,是“真人会觉得有意思的事”。当专业壁垒消失,视频的核心回到表达与内容。

image-20250816195707962

#5. One More Thing:StormDay2025#

Tim 在今年 StormDay2025 的公开演讲中也谈到并延伸了部分类似的观点,下面是当时做出的总结,可以作为延伸的参考阅读:

录播链接:bilibili.com/video/BV15Z3izzEQp

  • 现场节目受欢迎的原因:观众不再愿意听“说教”,而更希望你在某个情境下,作为一个“人”来表达。
  • **内容突围的核心:幽默感。**我的理解是——把自己变得有趣,内容自然就有趣。
  • AI进步,剪辑能力的门槛在降低,比起花时间去学炫酷的转场,更重要的是学会“连贯自然的情绪表达”和“讲好一个故事”。

创作技巧提示#

现场节目(vlog类)

  • vlog 录制用广角(Pocket 3 防抖后20mm的焦段)让观众有自然交流的感受。
  • 情绪表达和美景记录分离:70%情绪 + 30%美景(甚至可以单独花一天只记录情绪)
  • 减少机位,控制在1-2个,降低创作复杂度

叙述节目(写作/表达类)

  • 观点收集:先用思维导图记录一切闪念,再合并同类项,避免遗漏和重复
    • 这部分也适用于写作与灵感整理
  • 手段与观点:手段是表达观点的工具,始终要为观点服务
  • 表达方式:学会自然使用提词器——冗余动作、情绪感、眼神离开再回来,能让表达更真实
  • 声音的重要性:声音某种程度上比画面还重要。一定要二次确认录制声音的情况

#6. 我的Takeaway Message#

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: 创作的价值在于方向与创意,而非技能堆砌。

在 AI 不断吞噬专业壁垒的当下,真正值得投入的,是思考、表达,以及“作为人”的独特视角。

无论是视频、写作还是软件开发,成功作品的逻辑与本质其实相通:找到真正的需求,用巧妙的方式借力,再用自然、有趣的表达打动人。

image-20250816200248776

用户思维、借力与表达
https://leehenry.top/posts/多懂一点点/ss-vol01/
作者
伏枥 | Henry Lee
发布于
2025-08-16
许可协议
CC BY-NC-SA 4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