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撕裂如此严重的社会里,内容输出还有没有意义。走到哪里都是情绪在主导,理性仿佛成了稀缺品。氛围里充斥着立场对撞,而我的内容本来也不算多么精致。这样的环境下继续表达,会不会只是徒劳?
朋友这样问起,让我也忍不住追问自己:我输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
外面的回声,里面的支点
如果是外界驱动,比如想从别人的反馈中验证想法是否正确,那么在缺乏健康讨论环境的前提下,这个目的往往无法实现。反馈变成情绪化的冲突或片面的否定,反而动摇了我继续表达的动力。
但如果是为了自己,答案就完全不同了。
核心动力可以来自三个方面:
- 我想让自己的声音存在过,被听见与否并不重要,有共鸣当然好,没有不强求。但凡存在一个人能够 Get 到我的表达,那我的输出就是有意义的;
- 我把表达当成思维的锻炼,像是费曼学习法的一环。哪怕文字稚嫩,也至少做到了输出的闭环,更能借此暴露在第三方的视角,获得来自旁观者的建设意见,反哺学习本身;
- 我想留下一个此刻的锚点,哪怕没有多少人关注,未来回看时,我能看到当时的自己是怎么思考的。这种回望本身,是自我的认知迭代,由此可能带来新的启示。
换句话说,我真正的动力更多来自内部,而不是外界的评价。这是一种理想状态,也是一种更可控、更持久的内核。
表达者的宿命
被误解或许是表达者的宿命。比如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,虽然努力做到结论客观、论证充分,但还是会被解读出偏见,招来过攻击。一方面,情绪化的骂声没有真正驳倒我的逻辑,我的文字背后有我自己的思考,这让我有底气不被情绪化的声音淹没;另一方面,即便遭遇反对,我仍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,发现自己表达上容易招致误解的地方,并在下次做得更好。
这种迭代,本身就是一种成长。
真诚的磁场
不可否认,当下的讨论环境里充斥着偏见、情绪化与碎片化,但同时也不乏理性、深入的声音。我相信内容输出本身带有一种“吸引力法则”:真诚的表达会吸引来同样真诚的人。
Warma 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博主。从文字到视频,你能感受到她的真诚、用心、可爱、充满正能量。因为她是个很可爱的人,所以吸引来的观众也都很可爱,更营造了可爱的讨论氛围。
所以我越来越觉得,坚持输出是值得的。当下的算法的“信息茧房”总是受人诟病,但我反而觉得不全是坏事。作为表达者,它会逐渐筛选出能听懂你的人,让你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和回声。可在这一切之前,更重要的,是你在表达中已经完成了自我成长。
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姿态:不必被外界的情绪绑架,而是从自己内部找到支点,然后真诚、持续地说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