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了《一个人的村庄》
在熟悉的周遭中,与自己的灵魂对话

暑期前,幸获菁菁赠与的《一个人的村庄》。

《一个人的村庄》,我超级喜欢。

茶余业后,在八月的阳光下,与《一个人的村庄》共度一个人的时光。时间在书页指尖悄然滑过,阖上书页,余味无穷。确是好书无疑。

虽说书名是《一个人的村庄》,但刘亮程并没有仅仅把他当做一本自传,枯燥的写下他自身在村庄生活的种种。字里行间所流露的,更多是他的灵魂、与他所熟悉的周遭的一场对话——

他曾在阡陌交通中迷失自我,他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一些事物;他曾以狗的视角度过一生,他曾以朝暮相处的驴自比;一草一木、一门一院,有生命的、没有生命的一切,被他用文字赋予新的质感、新的理解、新的意义。

走过半生,再次回到故土,已然物是人非,留下家园荒芜。道路弃掷,坟堆又添一座;故人不再,余下一片尘土。 “当家园废失,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虚无之途。”这后半本书的基调是灰暗的。这本散文集更像是一册回忆录。面对家园破落的现实,在熟悉又陌生的周遭中,回忆过往的点滴,对话深处的自己。他以村庄中种种熟悉的事物为基底,以时光的流转为准线,浩浩汤汤生长起郁郁葱葱的文学森林、连绵不绝的哲思山丘。

黄沙梁见证了刘亮程的成长。即便如此,对这片土地,刘亮程的遗憾仍然难以弥补:

我走的时候,我还不懂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…

我走的时候,还不知道想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…

我走的时候,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,会需要证明。

这让我想起这座我已生活逾六年的城市——海口。从小学到高中,它又何尝不是见证了我从幼稚走向成熟?时间的年轮悄然转动,蓦然回首,不过不到两年光景,我便要离开这个与我息息相关的地方,可我,真的熟悉过它吗?

回顾这些年,我总是忙于追逐,忙于奔波,忙于处理学习的困惑,忙于解决青春的苦恼。学校—家—补习班,三点贯穿固定的路线,串联起学习与生活。人生仿佛被按下了倍速键,吃的是方便的快餐,坐的是迅捷的计程车,无暇感知周遭的变化,无心发现周围的美好。走出海甸岛,我竟如身处迷宫一般,不知方向。

我决定一人用步迈丈量这座城市,去探索这熟悉的未知。8月16日,小雨。午后,从侨中出发,走过上邦、阳光、明珠、望海、万国、东方与友谊,这是海口最繁华的街道;途径义中、九中与一中,最后来到实验初中,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。

此时已近傍晚。雨后的天空瞬息万变,海边的水塔在夕阳下被映成剪影。这样的景象与一年前某个充实的下午相重叠,恍惚一瞬,我周遭又充斥熟悉的欢笑,毕业显得如此不真实。

8月25日,七夕,晴。华灯初上,我第一次真正踏上无数次坐车路过的世纪大桥,身旁车水马龙不息。居高临下眺望,远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,桥下是盘曲缦回的步道;霓虹灯与道旁灯共同绘就人们夜生活的一支缩影。沿溯步道,与好友有一搭没一搭侃太空,聊过往,不由得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放松与宽慰。

渐渐的,我开始喜欢上这种没有目的地的漫行。漫步,让我浮躁的心灵慢下来,感知到熟悉事物的微小变化;独行,让我有反省自己,对话自己的机会。虽然情景不同,我的心境仿佛与刘亮程产生一种奇妙的相遇。

我涉世未深,学识尚浅。这可能便是这本书,在我现阶段带给我最大的财富:

在家园在记忆中废失之前,在熟悉的周遭中,去感知与珍惜,这种实实在在的拥有感。

image-20251113205423251

读了《一个人的村庄》:在熟悉的周遭中,与自己的灵魂对话
https://leehenry.top/posts/mindlight_maze/mm-vol000/
作者
伏枥
发布于
2020-08-31
版权所有
CC BY-NC-ND 4.0